求镍基合金的焊接工艺
求镍基合金的焊接工艺7 焊接工艺
答:
1 焊缝清理
(1)焊缝清理坡口、钝边及焊道两侧30mm范围。
(2)焊缝处氧化膜用锉刀、砂轮清理。
(3)焊缝处污物、油脂、漆应用丙酮、碱液或专用合成剂清理。
2 焊接注意事项
2.1 焊接时在保证焊透和熔合良好的前提下,在工艺参数范围内尽量采用小的焊接线能量、短电弧、不摆动或小摆动的操作方法。
2.2 当焊件较厚需多层焊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除打底焊外其余焊层宜采用多道焊。
(2)层内温度应小于100℃。
(3)每一层每一道焊完后均应彻底清除焊道面的熔渣,并消除各种表面缺陷。
(4)各层各道的焊接接头要错开。
.2.3 采用实芯焊丝或不填丝的钨极氩弧焊时,焊缝背面应充氩,实行内保护,内保护措施可采用管子整体或局部充氩两种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管内充氩气开始时流量可适当加大,确认管内空气完全排除后方可施焊。
(2)焊接时充氩气流量可逐步降低,以避免充氩气压力较高而造成焊缝背面在成形时出现内或根部未焊透现象。
2.4 钨极氩弧焊时,焊丝的加热端应始终在氩气保护之下。为加强保护效果可在焊嘴后侧家一辅助输送保护气拖罩。
2.5 焊件表面严禁电弧擦伤,并严禁在焊件表面引弧、收弧。
2.6 与焊件连接的焊接电源地线不得直接接触工件,应采用与焊件同材质的材料过渡连接,以避免铁污染。
2.7 焊接中应确保引弧与收弧的质量,收弧的弧坑应填满。
2.8 焊接管径较小且热裂倾向较大材质的焊缝时,宜采取焊缝两侧装冷却铜块,或用冷水、乙醇檫拭焊缝两侧等措施,以减少焊缝的高温停留时间,加快焊缝冷却速度。
2.9 焊接完毕必须及时将焊缝表面的熔渣及周围的飞溅物,防飞溅材料清理干净。
2.10 焊接施工中避免污染,应采用不锈钢锤、不锈钢丝刷、专用砂轮片。
3 焊接工艺参数
不同系列的镍及镍合金焊接工艺参数稍有不同
镍基合金常用的两种焊接方法有哪些
这里就最常用的钨极气体保护焊和焊条电弧焊进行论述。无论是何种焊接方法,焊前一定要彻底清理焊接区表面,镍基合金对污染物的危害极为敏感,母材应尽可能在固溶状态下焊接。
① 钨极气体保护焊是应用最广泛的,几乎适合于任何一种可熔焊的镍基合金,特别适合于薄件和小截面构件。保护气体最常用的是氩气,它成本低,密度大,保护效果好。氩气中加5%氢气,有还原作用,一般只用于第一层焊道和单道焊,多层焊的其余焊道可能要产生气孔。氦气保护焊应用较少,但有如下特点,氦气导热大,向熔池线能量比较大,能提高焊接速度,减少了气孔的可能性,但氦弧焊,电流小于60A时,电弧不稳定。
钨极气体保护焊焊一般使用直流正接,采用高频引弧以及电流衰减的收弧技术。在保证焊透的条件下,应采用较小的焊接线能量,多层焊时应控制层间温度,焊接析出强化合金及热裂纹敏感性大的合金时,更要注意控制层间温度。弧长尽量短,薄件焊接时焊枪可不作摆动,但厚板多层焊时,为使熔敷金属与母材及前道焊缝充分熔合,焊枪仍可适当的摆动。为保证单面焊完全焊透需要用带凹形槽的铜衬垫,通以保护气体进行反面保护。为加强焊接区的保护效果,也可在焊嘴后侧加一辅助输入保护气体的拖罩。
② 使用焊条电弧焊时焊接镍基合金时,由于焊条含合金元素多,且要求防止热裂纹,一般镍基合金焊条的药皮类型为碱性药皮,采用直流反接。为了防止合金元素的烧损和控制线能量,焊接时要求尽可能采用小规范,与同规格的不锈钢焊条相比,电流可降低20% ~ 30%。由于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差,为防止未熔合和气孔等缺陷,一般要求在焊接过程中适当摆动,但不能过大。在焊缝接口再引弧时,应采用反向引弧技术,以利调整接口处焊缝平滑并且能有利于抑制气孔的发生。采用逆向收弧,把弧坑填满,防止弧坑裂纹,必要时要对弧坑进行打磨。
镍合金喷焊问题
。施工前应注意:①工件表面有渗碳层或氮化层,在预处理时必须清除;②工件的预热温度为一般碳钢200~300℃,耐热奥氏体钢350~400℃。预热火焰用中性或弱碳焰。此外,喷涂层重熔后,厚度减小25%左右,喷熔后在热态测量时,应将此量考虑在内。
一步喷焊法。一步法即喷一段后即熔一段,喷、熔交替进行,使用同一支喷枪完成。可选用中、小型喷焊枪。在工件预热后先喷涂0. 2mm的保护层,并将表面封严,以防氧化,喷熔从一端开始,喷距10~30mm,有顺序地对保护层局部加热到熔融开始湿润(不能流淌)时再喷粉,与熔化反复进行,直至达到预定厚度,表面出现“镜面”反光,再向前扩展,达到表面全部覆盖喷焊层。如一次厚度不足,可重复加厚。一步法适用于小型零件或小面积喷焊。
二步喷焊法。二步法即先完成喷涂层再对其重熔。喷涂与重熔均用大功率喷枪,例如SpH-E喷、焊两用枪,使合金粉末充分在火焰中熔融,在工件表面上产生塑性变形的沉积层。喷铁基粉末时用弱碳火焰,喷镍基和钴基粉末时用中性或弱碳火焰。
喷粉每层厚度<0.2mm,重复喷涂达到重熔厚度,一般可在0.5~0. 6 mm时重熔。如果喷焊层要求较厚,一次重熔达不到要求时,可分几次喷涂和重熔。
重熔是二步法的关键工序,在喷涂后立即进行。用中性焰或弱碳化焰的大功率柔软火焰,喷距约20 ~ 30mm,火焰与表面夹角为60~ 75,从距涂层约30mm处开始,适当掌握重熔速度,将涂层加热,直至涂层出现“镜面”反光为度,然后进行下一个部位的重熔。
重熔时应防止过熔(即镜面开裂),涂层金属流淌,或局部加热时间过长使表面氧化。多层重熔时,前一层降温至700℃左右,清除表面熔渣后,再作二次喷熔。重熔宜不超过3次。
镍基合金是硬质合金吗
硬质合金是由难熔金属的硬质化合物和粘结金属通过粉末冶金工艺制成的一种合金材料。
硬质合金具有硬度高、耐磨、强度和韧性较好、耐热、耐腐蚀等一系列优良性能,特别是它的高硬度和耐磨性,即使在500℃的温度下也基本保持不变,在1000℃时仍有很高的硬度。
硬质合金广泛用作刀具材料,如车刀、铣刀、刨刀、钻头、镗刀等,用于切削铸铁、有色金属、塑料、化纤、石墨、玻璃、石材和普通钢材,也可以用来切削耐热钢、不锈钢、高锰钢、工具钢等难加工的材料。
镍基合金是指在650~1000℃高温下有较高的强度与一定的抗氧化腐蚀能力等综合性能的一类合金。按照主要性能又细分为镍基耐热合金,镍基耐蚀合金,镍基耐磨合金,镍基精密合金与镍基形状记忆合金等。高温合金按照基体的不同,分为:铁基高温合金,镍基高温合金与钴基高温合金。其中镍基高温合金简称镍基合金。
镍基合金跟
硬质合金是两门事儿
喷焊的区别
喷涂与喷焊的工艺区别
喷涂层和喷焊层与基体金属的结合形成不同,镍包铝通过喷涂焰束加热时发生放热化学反应,在经喷砂除锈达Sa3级,RZ50m的碳钢表面形成微冶金结合底层与工作层又产生“锚钩”效应的机械结合涂层,而喷焊层与基体的结合纯属冶金结合涂层。
喷涂材料不同,喷焊要求使用自熔性合金粉末,而喷涂则对粉末的自熔性要求不高,且不一定是自熔性合金粉末,各种自熔性合金粉末既可用于喷焊又可用于喷涂,但喷涂粉末不具备自熔性只能用于喷涂而不能用于喷焊工艺。
工件受热情况不同,喷涂与喷焊过程中,喷前预热温度不同,工件受热影响不同,喷后工件的组织、性能亦不同。
涂层的致密性不同,喷焊层致密,而喷涂层中有少量孔隙。
承受载荷的能力不同,喷涂层一般能承受大面积接触,多在有润滑条件的工作表面,配合面以及其它受力较小的工况条件下使用,喷焊层却能承受较大的冲击力,挤压应力或接触应力等。
下列情况宜选用喷焊工艺
⑴ 各种碳钢、低合金钢的工件表面载荷大,特别是受冲击载荷,要求涂层与基体结合强度在350—450N/mm2的工件,喷焊硬度HRC150≤65,涂层厚度从0.3至数毫米,喷焊层经磨削加工后表面粗糙度可达Ra0.4—0.1m以上。
⑵在腐蚀介质中使用,要求涂层致密,无孔隙。
⑶工件表面原设计采用淬火、渗碳、渗氮、镀硬铬等工艺,要求表面有很高的硬度。
⑷工件工作环境恶劣,如受强烈的磨粒磨损、冲蚀磨损、气蚀等等。
⑸ 氧—乙炔焰合金粉末喷焊工艺适应各种碳钢、低合金钢零部件的表面强化或修复,但应注意到零件材质的一些特点,当基体材质的线胀系数与合金喷焊层的线胀系数差别较大时小于1210-6/℃大于1210-6/℃,则应慎用此工艺,以免造成裂纹,若基体金属中与氧亲合力大的元素含量较多如钨和钼的含量大于3%,铝、镁、钴、钛 、钼等元素总含量大于0.5%或钢中含硫量较多时,也会给喷焊带来困难,这是因为这些材料与氧作用极易生成致密而稳定的氧化膜,阻挡熔融合金对基体的润湿作用,重熔时液态合金会呈珠状象“汗珠”一样地滚落,因此在采用喷焊工艺时,应该注意此工艺对于所喷基体材料的适应性。
⑹无需特殊处理就可喷焊的金属材料:
①含碳量≤ 0.25% 的碳素结构钢. ② Mh 、 Mo 、 V 、 Cr 、 Ni 总含量 3% 的合金结构钢。
③ 18 — 8 不锈钢、镍不锈钢、灰铸钢、可锻铸铁、球墨铸铁、低碳纯铁、紫铜。
⑺ 需预热 250 — 375 ℃喷焊后需缓冷的金属材料。
①含碳量 0.4% 的碳素结构钢; ② 锰.钼.钒.镍 的总含量3% 的合金结构钢;
③含铬量≤ 2% 的合金结构钢 ;
⑻ 喷焊后需等温退火处理的金属材料:
①含铬量≥ 13% 的马氏体不锈钢; ②含碳量≥ 0.4% 的镍钼合金结构钢。
在确定采用喷焊工艺后,再根据下列情况选用一步法或二步法喷焊工艺:
⑴ 工件需局部修补,且喷焊处不允许热输入量很大,如各类机床导轨局部伤痕的修补,宜用一步法喷焊工艺;
⑵ 工件表面复杂或无规则,如链轮、齿轮齿面、螺旋给料器等,宜用一步法喷焊工艺;
⑶ 大型工件整体加热有困难,如机车、矿车轮子等,宜用一步法喷焊工艺;
⑷ 可在机床旋转的一般轴类零件宜用二步法喷焊工艺;
⑸ 所得涂层的硬度应尽量接近原设计的表面硬度,例如原设计采用淬火或化学处理工艺,使表面硬度达HRC≥ 55 左右的,则应选用所谓“硬面涂层”粉末,如Ni15、Ni60、Fe65或Wc复合粉;
⑹ 强烈磨损的非配合面,如泥沙泵的叶轮、壳体、装岩机铲齿,螺旋给料器的螺旋面等,应选用高硬度如Ni15 、Ni60、Fe65或Wc复合粉;
⑺ 需要加工,但又无法上车床、磨床,只能靠手工用锉刀等工具进行加工的工件,如机床导轨面局部伤痕的修补,只能采用低硬度喷焊粉如 SH ? F103 、 Ni15 等;
⑻ 喷焊工艺与电弧堆焊的区别:喷焊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是溶解扩散冶金结合,而堆焊则是熔化冶金结合,在喷焊过程中基体是不熔化的,只是喷焊层与基体之间产生溶解作用,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扩散互溶区.由于基体不溶物因而喷焊层就不会被基体材料所冲淡,因此稀释率极低,能保证喷焊层的良好性能,堆焊基体熔化,堆焊层稀释率高,需要堆焊很厚才有可能保证焊层的性能,而且零件轮廓棱角难以保证,常见咬边,棱角塌陷,而喷焊则不会出现此类缺陷。
铸铁零件喷焊特点
⑴ 铸铁是含碳量大于2%的铁碳合金,在工业中常用的铸铁,含碳量为2.5~4%,含硅量为1~3%,以及含有少量的锰、硫、磷等,其中用量最多的是灰口铸铁,由于铸铁含量高,强度低,对温度变化敏感,焊补时又多为局部受热,温差较大,冷却速度快,给铸铁焊补带来困难,铸铁的可焊性较差,在焊补时易出现以下问题:
⑵ 焊补部位易出现白口组织,白口组织硬而脆,焊后很难进行机械加工,而且易引起裂纹;
⑶ 易产生裂纹,在焊补时由于不均匀加热和冷却速度快,易产生热应力裂纹;另外铸铁中含硫、磷等杂质较多也 易在焊补处产生裂纹;
⑷ 气孔与夹渣,正因为铸铁中含碳量高,含杂质较多,在焊补过程中又因冷却速度快,气体和一些氧化物来不及析出和上浮,便在焊缝区形成气孔或夹渣,采用氧—乙炔焰合金粉末一步法喷焊,能较满意地解决上述几个问题;
⑸ 喷焊时使用合金粉末的熔点低于基体熔点,在重熔时,铸铁基体不熔化,没有喷焊层的稀释问题,也不存在半熔化区,所以正确地喷焊不会使焊补区产生白口组织,便于加工,而且由于基体不熔化,自然就控制了基体中所含 硫、磷等杂质熔入喷焊层,有利于防止裂纹的产生;
⑹ 采用一步法喷焊对基体的热输入量少,基体受热影响小,有利于减少热应力,从而有效地控制热应力裂纹;热输入量少,对尺寸精度较高的零件做局部喷焊修补有独到之处.同时,采用氧—乙炔焰加热,相对于电焊冷却缓慢,对防止裂纹和变形也有利;
⑺ 合金粉末中含有强烈的脱氧元素硼和硅,不仅保护了粉末中其它元素免于氧化烧损,而且基体表面的氧化物 也可被硼、硅元素还原,防止了气孔和夹渣;
⑻ 喷焊层组织致密平整,成型好,无咬边现象,只需少量加工即可使用,材料省,效率高;喷焊铸铁零件常用的有SH F103 、镍基合金粉末 Ni15等,铁基合金粉末熔点高,脆性大,对基体影响也大,效果较差.
⑼ 喷焊时工件预热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工件表面湿气,并产生一定的热膨胀减少温差,从而减少热应力有利于提高涂层结合强度,保证喷焊层质量,一般钢材取250 — 300 ℃,奥氏体不锈钢取450—500℃,镍—铬不锈钢取350 — 400℃,低合金钢、铸铁取250—300℃,一般小工件和易氧化的钢材预热温度要低些;喷焊层厚度根据工件喷涂后热胀冷缩特性,重熔后的收缩量大约25—30% ,因此在确定喷涂层厚度时,除考虑加工余量和工件喷前的直径车小量外,必须将收缩量考虑在内,喷层的厚度计算,重熔前的涂层厚度=(喷焊层厚度+加工余量)(1-0.3);
下列情况不能采用喷焊工艺
⑴ 低于合金熔点的材料,如铝及其合金、镁及其合金,黄铜、青铜;
⑵ 工件是细长的轴类或是很薄的板材而又不允许变形的;
⑶ 工件原设计要求很高,金相组织不允许有任何改变的;
⑷ 可硬性高的镍铬钼合金钢;
⑸ 含铬量 18%的马氏体高铬钢。
(PS:长轴类28毫米以上外径,8米以内长度可以进行高精度喷焊)
铸铁件的喷焊 工艺要点
① 在车辆及机械设备中有相当多的零件的用铸铁制造的,在制造或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采用氧—乙 炔焰喷焊工艺不仅是强化铸铁件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修复铸件各种缺陷和损伤(如铸造件的砂眼、气孔或使用 中的磨损及其它损伤)的理想手段;
② 喷焊多用于铸铁件的局部缺陷的修补,而且缺陷大小不等,深浅不一,适合采一步法喷焊,根据工件和焊修的部位,应尽量使用小功率喷枪,这样可减少对基体的热输入量,一般选用QH—1/h,QH—2/h,QH—4/h等;
③ 喷焊时,因铸铁零件的可焊性差,应优先选用镍基合金粉末(Ni—B—Si系列),镍基合金粉末熔点一般为950~ 1050℃,重熔时基体不致被熔化,同时,含碳量低的镍基粉喷焊层硬度低,塑性好,可以松弛喷焊应力有利于防止 裂纹,这时操作不熟练者极为重要;
④ 选择喷焊规范时,应考虑铸铁材质、缺陷部位大小,工况要求等因素,在保证必要火焰能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基体的热量输入,氧气、乙炔气压力取下限值为宜,喷粉、重熔时,适当调整喷、熔距离,控制热输入; ⑤ 焊补局部小缺陷,如气孔、砂眼,喷焊前可不预热,尽量减少喷焊层周围受热面积,使处于高温区域尽可能小'
⑥ 对局部小而深的缺陷喷焊修补适合连续喷焊,该方法粉末沉积率高,厚度增长快,效率高,但要求操作技术熟练,使送粉量和喷、熔速度协调,做到喷均、熔透;
⑦ 对面积较大且深的缺陷,为防止基体受热过大而导致热应力增大,可采用间歇法喷焊,必要时亦可采用电焊、喷焊复合工艺,用焊条填充底部,上部喷焊,如铸件壁厚较大,可采用喷前栽丝,不仅能增加结合强度,防止喷焊层与母材剥离,而且可消除一部分喷焊热应力;
⑧ 喷焊大型复杂铸件热应力较大,喷焊时要采取措施,减少应力积累,如采用加热减应法、分段对称法;焊前预热,焊后缓冷等,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⑨ 控制重熔温度,重熔温度过高,不仅合金元素烧损,基体过 热,甚至基体被熔化,导致铸铁中的碳进入喷焊层,将使喷焊层中含碳量增加,硬度提高,塑性降低,而基体又因含碳量下降,容易出现白口,而且温度过高还会引起较大的热应力,导致裂纹的产生,重熔温度也不能过低,否则,易形成夹灰或熔不透,影响结合强度,对于重熔温度的控制,主要靠操作者注意观察重熔时涂层表面状态的变化,借助于重熔时的“镜面反光”来控制,呈现“镜面反光”,则表明粉末已熔融,熔渣已经上浮,此时重熔枪应立即移开,重熔过的部位应避免重复加热。
镍基合金喷焊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镍基合金喷焊方法、镍基合金喷焊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