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原因)

博主:adminadmin 2022-12-12 06:44:09 条评论
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以及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原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以及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原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为了消除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采取的措施有?

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原因)

为了避开晶间腐蚀,可采用小的焊接电流,大的焊接速度,短弧焊;焊条不作横向摆动,多层多道焊时,待先焊一层完全冷却下来后再焊下一道。甚至用冷水浇等措施来加速焊缝的冷却,以减少在上述温度区的停留时间。与腐蚀介质接触的一面焊缝应该尽可能最后焊接,使它远离热循环作用。还有就是选用低碳焊材,比如焊304的时候用308L,那个L就代表低碳。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如果满意请采纳~

奥氏体不锈钢压力容器晶间腐蚀的原因是什么

不锈钢主要的原因

有一些

下面不是全部

使用温度过高

在500-800度之间为不锈钢的敏化范围

容易发生晶间腐蚀.

另外在一些腐蚀介质的影响下

沿焊缝线

热影响区容易产生晶间腐蚀。主要原因是在不同条件下

C和Cr的形成化合物

破坏了不锈钢的耐腐蚀性

为什么经受焊接的奥氏体不锈钢有晶间腐蚀,而不焊接的不锈钢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工业界采用奥氏体不锈钢以来,发现这类钢焊接后,温度为450℃~800℃的热影响区在许多介质中产生晶间腐蚀。这些介质主要是热的浓度为50%~65%的硝酸,含铜盐和氧化铁的硫酸溶液、热有机酸等。后来发现这类钢在450℃~800℃工作,或在该温度下进行时效处理(或保温或缓慢冷却)时,也会得到由于焊接加热的同样效果。这种时效处理会导致不锈钢晶间腐蚀的敏感性,所以又称敏化处理。而把容易引起晶间腐蚀的温度区间450℃~800℃称为敏化温度。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这种腐蚀形式不仅在铬钢、铬镍钢中存在,而且在镍、铜、铝基合金中也存在。晶间腐蚀产生的原因是晶界和晶内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

在不锈钢和镍基合金中,晶间腐蚀的机制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腐蚀与保证材料在该介质中耐蚀的元素沿晶界区贫化有关;二是腐蚀与沿晶界析出物的化学稳定性有关;三是腐蚀由降低基体耐蚀性的表面活性元素沿晶界偏析所引起。

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主要是在敏化温度区间内容易导致沿晶界析出连续网状富铬的(Cr,Fe)23C6。从而使晶界周围基体产生贫铬区,贫铬区的宽度约为10-5cm。在析出(Cr,Fe)23C6时间不太长的时间内,由于铬的扩散速度较慢,贫铬区得不到恢复。贫铬区的产生使得晶界附近的铬含量被降低到n/8量限度以下,因而贫铬区成为微阳极而发生腐蚀。若在敏化温度范围内长期加热,则可通过铬的扩散消除贫铬区,晶间腐蚀倾向可以被消除。

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

您好,造成腐蚀的过程应该是:1 会导致晶间腐蚀的材料(a、 高C b 、不含钛、铌)2 存在450~850℃的长时间停留,比如焊接 3 介质刺激贫铬区

304耐腐蚀不算好,特别是氯离子中是事故率最高的材料。

焊接中采用小线能量焊接。为了避开晶间腐蚀,可采用小的焊接电流,大的焊接速度,短弧焊;焊条不作横向摆动,多层多道焊时,待先焊一层完全冷却下来后再焊下一道。甚至用冷水浇等措施来加速焊缝的冷却,以减少在上述温度区的停留时间。与腐蚀介质接触的一面焊缝应该尽可能最后焊接,使它远离热循环作用。

请用贫铬理论解释奥氏体不锈钢发生晶间腐蚀的机理

晶间腐蚀可以由于敏化处理或磷,硅在晶粒边界的偏聚造成的。

你说的情况应该是将奥氏体不锈钢又重新加热到敏化温度(450℃~850℃),原来敏化生成的不稳定碳化物cr23c6又分解,融入到奥氏体中。

1.

固溶处理:将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为1020℃~1100℃),保温一定时间后,待奥氏体不锈钢中的金属间相、碳化物全部溶入钢中时,快速冷却至室温。这一热处理工艺称之为固溶处理(其实相当于奥氏体不锈钢的淬火处理,只不过奥氏体不锈钢的淬火处理不能提高自身强度、硬度而已)。经过固溶处理后,其组织为单一的奥氏体不锈钢,不含金属间相、碳化物(cr23c6等),因此其抗晶间腐蚀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2.

敏化处理:奥氏体不锈钢从高温快速冷却至室温后,碳以过饱和的形式固溶在奥氏体不锈钢中。但是在适当温度加热(450℃~850℃)或者经过焊接后,碳就会以cr23c6的形式在奥氏体不锈钢的晶界沉淀出来。cr23c6的cr含量很高,因而晶界附近的cr大部分被集中到cr23c6中,由于cr的原子半径大,扩散速度慢,来不及从基体向晶界补充cr。因而造成晶界贫cr(一般指低于12%时),从而造成晶间腐蚀。这也是敏化处理的原理。

3.

稳定化处理:稳定化处理通常为固溶处理的后续处理工艺。一般针对含ti、nb的钢种。将这种钢再加热到850℃~900℃保温一定时间,在该温度下cr23c6几乎全部溶解,而tic、nbc只是部分溶解。而后缓冷,在冷却过程中钢中的c充分地ti、nb等结合,而析出tic、nbc,而不析出cr23c6。从而提高抗晶间腐蚀性能。

(850℃~900℃的选择原则:这一温度范围在cr23c6的溶解温度之上,tic、nbc的溶解温度之下。在进行固溶处理之后,如果奥氏体不锈钢钢中的cr、ti、nb等都固溶在不锈钢中,如果不进行稳定化处理,在敏化温度区间,cr23c6依然会优先沉淀出来。这就是稳定化处理的必要性。)

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原因、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