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学基础--马氏体(第十二章 马氏体相变.ppt)
很多人不知道金相学基础--马氏体的知识,小编对第十二章 马氏体相变.ppt进行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导读目录:
金相学基础--马氏体
为什么很多人以为隐晶马氏体只有在高碳钢才会有呢。
其实这是一个错觉,因为高碳钢通常作为工模具、刃具或轴承用钢,经常采用双细化的热处理工艺先高温固溶细化碳化物后低温淬火细化晶粒,这样的工艺很容易获得细小的马氏体隐晶马氏体;而中低碳钢为了获得更多的马氏体需要采用较高的温度淬火,这样获得的马氏体就比较粗大,通常得不到隐晶马氏体。
第十二章 马氏体相变.ppt
马氏体转变:奥氏体从高温冷却时,若冷速足够快,避免在冷却过程中发生高温转变及中温转变,则将在Ms到Mf温度范围内转变为马氏体M。
马氏体:就是C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马氏体定义:凡相变的基本特性属于马氏体型的转变产物都称为马氏体。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无扩散性:马氏体转变只有点阵改组而无成份变化,转变时原子做有规律的整体迁移,每个原子移动的距离不超过一个原子间距,且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转变速度极快。
(例如:Fe-C、Fe-Ni合金,在-196-20℃之间一片马氏体形成的时间约510-7510-5秒)。
C原子在-Fe中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体心正方结构,正方度随碳含量增加而线性增大。
Fe-C合金中,在-20-195oC之间,每片M的形成时间约为:0.5510-7s。
形成条件:冷却速度大到能避免扩散型相变,所有金属及合金的高温相均可发生M相变。
马氏体转变存在开始转变温度Ms,和终了转变温度Mf。
当奥氏体过冷到Ms点温度以下,开始发生马氏体转变,直到温度降到Mf以下时,转变结束。
温度降低到马氏体相变终了温度Mf时,有残余奥氏体存在的现象,称为马氏体转变不完全性。
在Ms点以下,一定温度只形成一定量的马氏体,随着温度的继续降低,马氏体转变量才不断继续增加。
即,马氏体转变是在Ms~Mf温度范围内进行的,马氏体的转变量是温度的函数。
Mf时,转变量并达到100%,体现了马氏体转变的未不完全性。
(2)马氏体形成有惯习面,马氏体转变时马氏体与奥氏体之间保持共格关系(第二类共格)。
马氏体转变时马氏体与奥氏体存在着严格的晶体学关系。
相变时,整体相互移动一段距离,相邻原子的相对位置无变化,作小于一个原子间距位置的位移,因此奥氏体与马氏体保持一定的严格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西山(N)关系:{110}M{111}A;。
奥氏体(111)面上马氏体的六种不同K-S取向。
方向上(每个方向上有2种马氏体取向)可能有6种不同的马氏体取向,而奥氏体的{111}晶面族中又有4种晶面,从而马氏体共有24种取向(变体)。
奥氏体(111)面上马氏体的三种不同西山取向。
片状马氏体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它影响Ms点、奥氏体和马氏体的比体积和强度、奥氏体的层错能、界面能、相变力矩能、激活迁移能等,进而改变马氏体的形貌。
其作用除了与"化学成分"的作用相同外,在微观的区域内,它能够改变惯习面的类型、马氏体单晶的最大尺寸和形状、马氏体片的组合形式等。
它通过影响形核和核长大功,改变马氏体的类型和组合形态,包括两个相邻马氏体单晶之间的取向差。
当实际热处理时,因奥氏体化温度较低,上述形态控制因素的作用增强,因而在试样的随机磨制面上,马氏体片的分布呈现无序状态。
但是,应该看到:马氏体片的空间结构一直都是有规则的,仅仅是低温淬火时,马氏体有规则组合的空间变小,有规则组合的程度变弱,所以在普通的试样观察面上显现不出马氏体的有规则的空间结构。
当然,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较低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金相学基础--马氏体的介绍了,第十二章 马氏体相变.ppt是小编整理汇总而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