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的组成类型(难住很多人的马氏体钢应该怎样焊接?)
今天给各位分享马氏体的组成类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难住很多人的马氏体钢应该怎样焊接?进行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导读目录:
1、马氏体的组成类型
马氏体的组成类型
最常见的马氏体组成类型有两种,分别是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具体特征如下:。
片状马氏体:主要出现在中、高碳钢淬火组织中,呈竹叶或凸透镜状,针叶一般限制在原奥氏体晶粒之内,针叶之间互成60度或120度角,亚结构为孪晶,所以也叫孪晶马氏体,显微特征为针片状。
难住很多人的马氏体钢应该怎样焊接?
原标题:难住很多人的马氏体钢应该怎样焊接。
焊接材料的选择应视钢种、焊接方法和接头的工作条件的不同而异。
为了保证使用性能的要求,焊缝的化学成分应力求接近母材的成分,即宜选用与母材成分接近的焊接材料。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焊缝和热影响区容易硬化变脆。
当焊件不允许进行热处理时,宜采用25-20、25-13型奥氏体钢焊接材料焊接,以形成奥氏体焊缝,松弛焊接应力,并能较多地固溶氢,降低冷裂倾向。
奥氏体焊缝塑性和韧性高,但强度较低,因而只适用于应力不高的静载条件下工作的焊件,而且由于焊缝与母材的热物理性能差异较大,在高温下工作时,在接头的界面能产生较高的附加应力和导致接头提前失效,因此也不适用于高温下工作的焊件。
焊条电弧焊时,通常采用低氢型焊条,焊前经400~450℃烘干两小时。
埋弧焊应采用低硅高碱性或弱酸性的焊剂,如HJ172、HJ173、HJ251等。
TIG焊主要用于多层焊时的封底焊和薄件焊接。
焊后热处理是防止冷裂纹的另一项重要工艺措施。
在选用与母材成分接近的焊接材料时,一般都需要进行焊后回火热处理。
当选用奥氏体钢焊接材料焊接时,一般不需要焊后热处理。
为了保证焊后奥氏体能完全转变为马氏体,不允许焊后立即进行回火处理,须使接头冷却到Ms点以下某个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后,再进行高温回火处理。
因为如果焊后立即回火,就会使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和碳化物沿奥氏体晶界沉淀,这种组织是很脆的。
但是,为了防止冷裂,也不允许接头冷却到室温以后再进行高温回火处理,通常是冷却到100~150℃时进行回火处理。
马氏体转变及其应用
因为相变前后化学成分不变,新相(马氏体)和母相(奥氏体)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只是晶格结构由面心立方晶格转变成了体心立方晶格而且马氏体相变可以在-196℃-296℃低温下进行,这样低的温度原子扩散极困难,所以相变不可能以扩散方式进行,因此马氏体相变过程中,原子有规则移动,原来相邻的原子相变以后仍然相邻,原子不发生扩散就可以发生马氏体相变。
人们早就发现,在高碳钢样品中产生马氏体转变之后,在其磨光的表面上出现倾动,形成表面浮凸。
这个现象说明转变和母相的宏观切变有着密切关系。
马氏体形成是以切变的方式实现的,同时马氏体和奥氏体之间界面上的原子是共有的,既属于马氏体,又属于奥氏体,而且整个相界面是互相牵制的,这种界面称为“切变共格”界面。
就马氏体相变而言,不但在快冷的变温过程中有马氏体相变,而且在等温过程中,也有等温马氏体产生,如Fe-Ni26-Cu3合金所能发生等温马氏体相变,但钢的马氏体相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形成的。
那么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马氏体的组成类型的介绍了,难住很多人的马氏体钢应该怎样焊接?是小编整理汇总而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