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贝氏体的由来,谁晓得?(中锰马氏体钢的强塑化机理研究)

博主:adminadmin 2022-12-06 02:28:01 条评论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马氏体、贝氏体的由来,谁晓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锰马氏体钢的强塑化机理研究进行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本文导读目录:1、马氏体、贝氏体的由来,谁晓得?2、中锰马氏体钢的强塑化机理研究3、马氏体的形成.P...

今天给各位分享马氏体、贝氏体的由来,谁晓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锰马氏体钢的强塑化机理研究进行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马氏体、贝氏体的由来,谁晓得?(中锰马氏体钢的强塑化机理研究)

本文导读目录:

1、马氏体、贝氏体的由来,谁晓得?

2、中锰马氏体钢的强塑化机理研究

3、马氏体的形成.PPT

马氏体、贝氏体的由来,谁晓得?

  对于我们搞设备的人来说,“马氏体”“贝氏体”等名称耳熟能详,但是它们的由来又有几个人能搞得清楚呢。

  他还曾经担任了柏林皇家大学附属机械工艺研究所所长,也就是柏林皇家材料试验所('StaatlicheMaterialprfungsamt')的前身,他在那里建立了第一流的金相试验室。

  1895年国际材料试验学会成立,他担任了副主席一职。

  直到现在,在德国依然有一个声望颇高的奖项以他的名字命名。

  奥斯汀采用Pt/(Pt-Rh)热电偶高温计测定了高熔点物质的冷却速度,并创立共晶理论。

  他使用显微镜照相的方法研究金属的金相形貌。

  在造币厂的工作使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铸币权威。

  1882年到1902年他在伦敦的皇家矿业学院任冶金学教授,1899年被授予爵士爵位。

中锰马氏体钢的强塑化机理研究

  对淬火中锰马氏体钢的研究表明,增加碳含量提高了位错密度,细化了马氏体板条束和板条块结构。

  晶粒细化和位错密度增加使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提高,同时塑性逐渐降低。

  计算证明,碳在淬火马氏体钢中并不是起到类似间隙固溶强化的作用。

  碳的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增强了位错强化能力和细晶强化能力。

  屈服强度的结构控制单元是原奥氏体结构;抗拉强度的结构控制单元是板条结构。

  对低碳中锰钢的(Fe-0.2C-5Mn)的研究表明,回火处理能够提高马氏体钢的塑韧性。

  200℃低温回火处理得到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抗拉强度约1600MPa,屈服强度约1250MPa,延伸率15%,V型冲击功28J)。

  300℃左右的回火马氏体脆是板条间残余奥氏体分解的缘故。

马氏体的形成.PPT

  四、钢的淬火(一)目的1、提高硬度和耐磨性;2、获得优异的综合性能;3、获得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加热到Ac3、Ac1以上,保温,快速冷却→M。

  1、淬火温度的选择1)亚共析钢Ac3+30~50℃2)过共析钢Ac1+30~50℃,→M+Fe3CII+A',硬度大。

  A中C%↓→M脆性↓,残余A%↓淬火温度低→M细小,淬火应力小。

  2、加热时间:保证工件热透(二)加热淬火温度保温和加热时间碳钢淬火加热温度范围(三)冷却介质冷却速度:盐水>水>盐浴>油淬火方法单介质淬火:水、油冷双介质淬火:水冷+油冷分级淬火:>Ms盐浴中均温等温淬火:在盐、碱浴中→下B(四)常用淬火方法1、单液淬火2、双液淬火3、分级淬火4、等温淬火5、冷处理冷却至>-80℃减少残A。

  不同淬火方法示意图A、单液、b双液、c分级、d等温(五)钢的淬透性与淬硬性淬火时得到M的能力,取决于临界冷却速度VK。

  1、淬硬性:淬火后获得的最高硬度(a)完全淬透(b)淬透较大厚度(c)淬透较小厚度淬透性不同的钢调质后机械性能的比较2、影响淬透性的因素提高A稳定性,C曲线右移,淬透性↑。

  1、C:C%↑→淬硬性↑2、合金:除Co外,合金使冷速↓,淬透性↑;3、A化温度:A化温度↑,A晶粒长大,淬透性↑;4、第二相:A未溶入第二相,A稳定性↓,淬透性↓。

  五、回火淬火后,加热到Ac1以下,保温,冷却。

  (二)组织和性能的变化1、马氏体的分解(。

  400℃)(三)回火的分类和应用低温回火(150~250℃)回火M(过饱和F+薄片状Fe2.4C)+A'淬火应力↓,韧性↑,保持淬火后的高硬度。

  中温回火(350~500℃)回火T(F+细粒状Cm)弹性极限和屈服强度↑,韧性和硬度中等。

  高温回火(500~650℃)回火S(等轴状F+粒状Cm)综合机械性能最好,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

  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回火产物的组织形态比较回火M400回火T7500回火S7500M低倍T1000S1000(四)回火脆性1、低温回火脆性在250℃~400℃之间回火时出现的回火脆性(第一类回火脆性),低温不可逆回火脆性。

  A、影响因素:(1)有害杂质元素,其中包括S、P、As、Sn、Sb、Cu、N、H、O等,钢中存在这些元素时均易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

  (2)促进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元素主要有Mn、Si、Cr、Ni、V等,(3)奥氏体晶粒越细,第一类回火脆性越弱,而残余奥氏体量越多则越严重。

  2、高温回火脆性 在450℃~650℃之间回火出现的脆性。

  属可逆型,重新加热到600℃以上,然后快冷来消除A、影响因素(1)化学成分的影响。

  ①杂质元素P、Sn、Sb、As、B、S等可引起。

  ②Ni、Cr、Mn、Si、C等合金元可促进。

  B、热处理工艺参数的影响①在450℃~650℃范围内回火引起的第二类回火脆性的脆化速度和脆化程度均与回火温度与时间有关。

  ②在550℃以下,温度越低,脆化速度越慢,能达到的脆化程度越大。

  ③550℃以上,随等温温度升高,脆化速度越慢,能达到的脆化程度进一步下降。

  缓冷脆化不仅与回火温度及时间有关,更主要的是与回火后的冷速有关。

  650℃回火后的冷速越低,室温下冲击韧性值也越低。

  C、组织因素的影响钢的原始组织均有第二类回火脆性,以马氏体组织的回火脆性最严重,贝氏体次之,珠光体组织脆轻。

  ②加入能细化奥氏体晶粒的元素,如Nb、V、Ti等可细化奥氏体晶粒,增加晶界面积,降低单位面积杂质元素偏聚量。

  ④避免在450℃~650℃温度范围内回火,或回火后采用快冷。


那么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马氏体、贝氏体的由来,谁晓得?的介绍了,中锰马氏体钢的强塑化机理研究是小编整理汇总而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