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之间的区别和定义(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不锈钢区别)

博主:adminadmin 2023-01-04 15:44:01 条评论
摘要:今天给各位分享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之间的区别和定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不锈钢区别进行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本文导读目录:1、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之间的区别和定义2、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不锈钢区别3、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含量计算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之间的区别和定义所谓双相不锈钢是在其固溶组织中铁素体相与奥氏体相约各占一半,一般量少相的含量也...

今天给各位分享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之间的区别和定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不锈钢区别进行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之间的区别和定义(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不锈钢区别)

本文导读目录:

1、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之间的区别和定义

2、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不锈钢区别

3、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含量计算

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之间的区别和定义

  所谓双相不锈钢是在其固溶组织中铁素体相与奥氏体相约各占一半,一般量少相的含量也需要达到30%。

  在含C较低的情况下,Cr含量在18%28%,Ni含量在3%10%。

  有些钢还含有Mo、Cu、Nb、Ti,N等合金元素。

  该类钢兼有奥氏体和铁素体不锈钢的特点,与铁素体相比,塑性、韧性更高,无室温脆性,耐晶间腐蚀性能和焊接性能均显著提高,同时还保持有铁素体不锈钢的475℃脆性以及导热系数高,具有超塑性等特点。

  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强度高且耐晶间副食和耐氯化物应力腐蚀有明显提高。

  双相不锈钢具有优良的耐孔蚀性能,也是一种节镍不锈钢。

  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双相不锈钢的优势如下:。

  (2)具有优异的耐应力腐蚀破裂的能力,即使是含合金量低的双相不锈钢也有比奥氏体不锈钢更高的耐应力腐蚀破裂的能力,尤其在含氯离子的环境中。

  应力腐蚀是普通奥氏体不锈钢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

  (4)具有良好的耐局部腐蚀性能,与合金含量相当的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它的耐磨损腐蚀和疲劳腐蚀性能都优于奥氏体不锈钢。

  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双相不锈钢的弱势如下:。

  (2)其塑韧性较奥氏体不锈钢低,冷,热加工工艺和成型性能不如奥氏体不锈钢。

  与铁素体不锈钢相比,双相不锈钢的优势如下:。

  (2)除耐应力腐蚀性能外,其他耐局部腐蚀性能都优于铁素体不锈钢。

  (4)焊接性能也远优于铁素体不锈钢,一般焊前不需预热,焊后不需热处理。

  与铁素体不锈钢相比,双相不锈钢的弱势如下:。

  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地看出DSS的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的概貌,它以其优越的力学与耐腐蚀综合性能赢得了使用者的青睐,已成为既节省重量又节省投资的优良的耐蚀工程材料。

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不锈钢区别

  1、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不锈钢区别铁素体型不锈钢它的内部显微组织为铁素体,其铬的质量分数在11.532.0%范围内。

  随着铬含量的提高,其耐酸性能也提咼,加入钼(Mo)后,则可提咼耐酸腐蚀性和抗应力腐蚀的能力。

  这类不锈钢的国家标准牌号有00Crl2、1Cr17、00Cr17Mo、00Cr30Mo2等。

  铁素体不锈钢是含铬大于14%的低碳铬不锈钢,含铬大于27%的任何含碳量的铬不锈钢,以及在上述成分基础上再添加有钼、钛、铌、硅、铝、钨、钒等元素的不锈钢,化学成分中形成铁素体的元素占绝对优势,基体组织为铁素。

  这类钢在淬火(固溶)状态下的组织为铁素体,退火及时效状态的组织中则可见到少量。

  3、大含量1.00%,硅最大含量为1.00%,铬含量为11.5013.50%。

  为通用型可热处理不锈钢,耐腐蚀,耐热,硬度可达42HRC或更高些。

  它是在咼铬不锈钢中添加适当的镍(镍的质量分数为8%25%)而形成的,具有奥氏体组织的不锈钢。

  奥氏体型不锈钢以Cr18Ni19铁基合金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随着不同的用途,发展成图1-2所示的铬镍奥氏体不锈钢系列。

  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不锈钢在用途上如何区分。

  工业上应用的不锈钢按金相组织可分为三大类: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

  可以把这三类不锈钢的特点归纳(如下表),但需要说明的是马氏体不锈钢并不是都不可焊接,只是。

  6、添加有钼、钛、铌、硅、铝、钨、钒等元素的不锈钢,化学成分中形成铁素体的元素占绝对优势,基体组织为铁素。

  这类钢在淬火(固溶)状态下的组织为铁素体,退火及时效状态的组织中则可见到少量碳化物及金属间化合物。

  属于这一类的有Crl7、Cr17Mo2Ti、Cr25,Cr25Mo3Ti、Cr28等。

  铁素体不锈钢因为含铬量高,耐腐蚀性能与抗氧化性能均比较好,但机械性能与工艺性能较差,多用于受力不大的耐酸结构及作抗氧化钢使用。

  2-2.铁素休马氏体钢这类钢在高温时为y+a(或&)两相状态,快冷时发生y-M转变,铁素体仍被保留,常温组织为马氏体和铁素体,由于成分及加热温度的不同,组织中的铁素体量可在百分之几至几十的。

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含量计算

  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较好的耐蚀性、耐热性、耐低温性及良好的易成形性和优异的可焊接性,是不锈钢系列材料中重要的一类,其产量约占不锈钢总产量的70%。

  不锈钢阀门主体材料几乎全部采用奥氏体不锈钢,而阀门行业对奥氏体不锈钢的认识水平,还仅涉及其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方面。

  随着科技进步,在核电站、核反应堆工程用核安全级阀门、国防军工用特种阀门以及大型化工装置中“SHA级”管道重要阀门,都相继对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母材和焊缝中的铁素体含量进行了规定。

  因此,必须掌握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含量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分析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技术基础,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充分的了解和掌握铁素体的正面(有利)和负面(不利)的作用,才能正确的加以利用或控制。

  奥氏体不锈钢中铁素体的作用,对阀门来讲,最重要的方面是对焊接性能的影响,其次是对材料耐腐蚀性能、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

  不锈钢阀门的承压件(阀体、阀盖和阀瓣)大部分材料采用ASTMA351中的CF类不锈钢铸件和ASTMA182中的F304和F316类不锈钢锻件,其属于18-8型和18-12型(其数值表示Cr和Ni的大致含量)奥氏体不锈钢。

  奥氏体不锈钢中通常都会有一定数量的铁素体。

  依据《金属手册中第三卷《性能与选择:不锈钢,在《铸造不锈钢的性能中指出:对于CF类铸造不锈钢,通常具有5%25%的铁素体。

  为此,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将阀门用奥氏体不锈钢铸件标准的名称定义为ASTMA351《承压件用奥氏体奥氏体-铁素体(双相)铸钢。

  奥氏体不锈钢在焊接中的主要问题是焊缝和热影响区的热裂纹以及耐蚀性,这类问题也是奥氏体钢工艺焊接性和使用焊接性的指标。

  奥氏体不锈钢焊缝中铁素体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奥氏体不锈钢焊缝中常常需要形成一定数量相铁素体(4%12%),以防止焊缝产生凝固裂纹(热裂纹)。

  铁素体是奥氏体不锈钢(含焊缝金属)在一次结晶过程(凝固过程)中生成并保留至常温的铁素体。

  由于铁素体含碳量很低,性能与纯铁相似,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低的强度和硬度。

  铁素体的有利作用是对S、P、Si和Nb等元素溶解度较大,能防止这些元素的偏析和形成低熔点共晶,从而阻止凝固裂纹产生。

  对于焊后需要600℃以上热处理的焊件或长期在600850℃温度下工作的焊件,由于在上述高温下相铁素体会析出相铁素体,相具有四方结晶构造,且富含Cr造成周围Cr的贫化,引起焊缝金属的脆化。

  此时应将焊缝铁素体的含量控制在3%8%,或者采用重新固溶处理,将相铁素体溶解回基体中。

  焊接接头是指整个焊接区,包括焊缝和熔合区以及热影响区。

  奥氏体钢的焊接结构常常因为腐蚀而损坏甚至报废,最常见的腐蚀类型是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

  由于铁素体是以分散并均布成小坑状存在于奥氏体晶粒之间,削弱奥氏体柱状晶和树枝晶的方向性,隔断奥氏体晶界连续网状碳化铬析出,从而防止晶间腐蚀,因此铁素体对提高耐晶间腐蚀的作用有好处。

  通过试验证明,由于铁素体对应力腐蚀开裂不敏感,因此含有铁素体的奥氏体钢焊缝的耐应力腐蚀性能优于同成分但含有很少铁素体的奥氏体钢焊缝。

  焊接材料(母材和焊材)中的相铁素体能显著改善焊缝及热影响区抗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的机理。

  依据同样的机理可以得出,对于奥氏体不锈钢铸件和锻件母材中少量的铁素体(5%12%),总体上讲有利于改善材料的抗晶间腐蚀和耐应力腐蚀性能。

  另一方,对于某些特殊的腐蚀环境,例如在尿素和醋酸等介质中铁素体会发生选择性腐蚀,应对铁素体含量进行限制。

  奥氏体不锈钢中的铁素体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

  铁素体含量增加时强度增加,同时,延展性和冲击强度减低(表1)。

  利用此特性,可采用调控铁素体的含量来达到所需要的材料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

  如果在铁铬合金中加入7%以上Ni或增加C、N或Mn等一种或多种奥氏体形成元素,高温下的奥氏体晶体在常温下将处于稳定状态,即常温下的奥氏体。

  如果加入的奥氏体形成元素的总量(镍当量)不够多,则常温下只能有一部分是奥氏体,另一部分则是铁素体。

  由此得出,不锈钢的组织结构是由合金元素含量决定的。

  对于奥氏体不锈钢,合金元素的作用可分成两大类,即铁素体形成元素(称为铬当量元素)和奥氏体形成元素(称为镍当量元素)。

  两大类元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了奥氏体中铁素体含量的多少。

  奥氏体形成元素主要有Ni、Mn、C和N,铁素体形成元素主要有Cr、Mo、Si、Nb和Ti。

  图1可以看出镍的作用,在图中斜线以上,所示温度下奥氏体是稳定的。

  在这条线以下铁素体和马氏体都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

  Ni的作用是增强抗酸的腐蚀能力,提高抗非氧化性介质的耐蚀性,同时提高材料韧性、延展性和优良的综合性能,使它更易于加工和焊接。

  Si是强铁素体形成元素,其铬当量为1.5。

  Si可提高钢的高温性能和在强氧化性介质(如发烟硝酸)中的耐腐蚀。

  C是强烈的扩大奥氏体区域元素,其镍当量为30。

  碳对增加奥氏体不锈钢的强度作用非常明显,但由于碳与铬非常容易化合生成碳化铬,造成奥氏体晶界贫铬,显著降低抗晶间腐蚀性能。

  因此,降低含碳量是防止晶间腐蚀最有效的措施,奥氏体钢含碳量应控制在0.08%以下(低碳级)和0.03%(超低碳级)。

  Mn是扩大及稳定奥氏体元素,其镍当量为0.5。

  通常N和Mn联合使用成为代替和节约Ni的主要材料。

  Mn可提高强度,增加N在钢中的溶解度,但是Mn可促进相析出,造成钢有脆性,同时不利于钢的低温韧性和可焊性。

  相铁素体是奥氏体状态不锈钢在凝固过程中生成并保留到常温的铁素体,对铸件和焊缝可直接测量。

  而对于锻轧等变形状态奥氏体不锈钢,例如其锻件、棒材、板材、焊条或焊丝等材料,由于相铁素体已严重错位,铁磁特性已改变,故应按照相关规范(如ASME第Ⅲ卷《核动力设备)进行制作试样。

  本身自溶焊接,通常采用钨极无焊丝氩气保护进行自溶焊接,才能对自然状态的凝固表面进行测量,并且至少应读取6个不同位置的读数,取其平均值。

  应注意的是国外磁性仪通常是按美国WRC(焊接研究学会)采用的“铁素体含量级别序数”(FN)校正,得出的铁素体值单位为FN,与铁素体含量百分比数基本等同。

  利用相铁素体在奥氏体钢中是以不连续小坑型均匀分布的特点,在金相显微镜下观测相铁素体“小坑”在奥氏体中分布情况和所占面积比例,并与相关国家或专业标准(我国已发布国家标准)中的标准金相图比较,并可检验出相铁素体含量。

  谢夫尔图是最早也是应用最广的不锈钢组织图(图2),谢夫尔图的铬和镍当量计算公式为:。

  镍当量%Ni+(30%C)+(0.5%Mn)。

  铬当量%Cr+%Mo+(1.5%Si)+(0.5%Nb)。

  德龙图进一步改进了曲线精确度,考虑了N的作用,估算铁素体含量的精确度为2%,图3是所规定采用的德龙图,主要用于焊接材料的铁素体含量计算。

  在运用德龙图时,应注意镍当量中N元素的影响。

  在ASME中关于N含量有明确的规定,最好采用实测的含氮量。

  如果没有实测值时,可采用下列推荐的含氮量。

  ①熔化气体保护焊(GMAW)的焊缝为0.08%,自保护管状焊条熔化极气体保护焊为0.12%。


那么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之间的区别和定义的介绍了,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不锈钢区别是小编整理汇总而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