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腐蚀不锈钢液下泵(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及其试验方法)
今天给各位分享耐腐蚀不锈钢液下泵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及其试验方法进行分享,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导读目录:
耐腐蚀不锈钢液下泵
长沙中联制造的FY型液下泵为单级单吸立式液下离心泵,泵与介质接触的零部件,根据所输送的介质腐蚀情况不同,选用三种材料的液下泵:1、FYB型为1cr18Ni9Ti不锈钢泵。
不锈钢液下泵的传动和旋转方向:不锈钢液下泵通过爪型弹性联轴器,由电动机直接驱动,从电机端看泵为顺时针方向旋转。
不锈钢液下泵广泛用于输送各种强氧化性酸及碱(浓硫酸、发烟硝酸、硝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腐蚀介质最理想的设备。
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及其试验方法
晶间腐蚀:局部腐蚀的一种,沿着金属晶粒间的分界面向内部扩展的腐蚀。
以晶间腐蚀为起源,在应力和腐蚀介质的共同作用下,可使不锈钢由晶间腐蚀转变为应力腐蚀开裂。
0Cr18Ni9与1Cr18Ni9Ti、00Cr18Ni10N、00Cr19Ni10的化学成分比较见表1(参考标准GB4239-1991不锈钢和耐热钢冷轧钢带)。
铬是决定不锈钢耐腐蚀性能的最基本元素,使其有耐腐蚀性能。
在氧化性介质中,铬能使钢的表面很快形成一层实际为腐蚀介质不能透过和不溶解的富铬的氧化膜,这层氧化膜很致密,并与金属基本结合得很牢固,保护钢免受外界介质进一步氧化浸蚀(钝化的机理);铬还能有效地提高钢的电极电位,当含铬量不低于12%原子时,可使钢的电极电位发生突变,由负电位升到正的电极电位,可显著提高钢的耐蚀性。
钛和铌可防止不锈钢的晶间腐蚀,钢中加入钛或铌,就能使钢中的碳首先与钛或铌形成碳化物,而不与铬形成碳化物,从而保证晶界附近不致因贫铬而产生晶间腐蚀,提高不锈钢抗晶间腐蚀的能力,并改善钢的焊接性能,钛或铌的加入量要根据含碳量而定,一般为钛的加入量为含碳量的5倍,铌为碳的8倍。
经以上分析可知,几乎所有奥氏体不锈钢(非超低碳不锈钢)都有晶间腐蚀倾向,若要避免不锈钢晶间腐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降低碳的含量,选用超低碳的不锈钢,如00Cr18Ni10N、00Cr19Ni10、00Cr17Ni14Mo2、00Cr17Ni13Mo2N等,从根本上减弱形成碳铬化合物的机会,从而消除晶间腐蚀。
4)进行固溶处理,焊后,将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接头重新加热至1050~1100℃,此时碳又重新溶人奥氏体中,然后急速冷却,便可得到稳定的奥氏体组织,消除贫铬区。
固溶处理的缺点是,如果焊接接头需要在危险的温度区工作,则仍不可避免地会形成贫铬区。
6)采用双相组织,在焊缝中加入铁素体形成元素,如铬、硅、铝、钼等,以使焊缝形成奥氏体加铁素体的双相组织,会大大提高抗晶间腐蚀的能力。
其次钢中的合金元素是形成双相组织的主要因素。
本方法适用于检验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筛选试验。
试样在10%草酸溶液中电解浸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被浸蚀表面的金相组织以判定是否需要进行硫酸-硫酸铁、65%硝酸、硝酸-氢氟酸以及硫酸-硫酸铜等长时间热酸试验。
2.4阴极不锈钢圆柱筒件,或最好用1qt(夸脱)(0.946L)的不锈钢烧杯。
2.6冶金显微镜在250500倍数检查侵蚀显微结构。
2.8电解液乙二酸,试剂级,10%溶液,使用的电解浸蚀装置见图3。
图10七类端粒剥蚀II(500)(更加集中的端粒剥蚀)。
耐腐蚀不锈钢管道泵
2、运行平稳,安全可靠:电机和水泵同轴直联、同心度高,运行平稳,安全可靠。
4、机封密封:采用不锈钢碳化硅、碳化钨、氟橡胶等材料制成。
平衡式耐高温、耐高压,运行寿命长,不渗漏,对轴无磨损,不积水垢,工作环境的整洁。
不锈钢管道泵的耐腐蚀性其基本原理是,当钢中有足够的铬时,在钢的表面形成非常薄的致密的氧化膜,能随铬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它可以防止进一步的氧化或腐蚀。
那么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耐腐蚀不锈钢液下泵的介绍了,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及其试验方法是小编整理汇总而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发表评论